最近,城市更新的号角在不断吹响。
在上周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指出,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提升等重点领域,不断催生存量住房改善需求,推动城市向更高品质、更有温度、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7月21日,国资委在相关会议上对城市更新提出了新要求:中央企业要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创新生态,积极参与城市精品建筑建设,参与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改善人居环境,共同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聚焦到广州,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广州的旧改通过不断探索,创造出了多条极具广州特色的旧改“新路子”。
01
央企入局
黄埔旧改进度加快
以国资委最新要求的“央企要积极参与城中村改造”为例,早在此之前,黄埔多个项目就已成功引入央企参与城中村改造。
在这其中,不仅有央企独立开发改造的项目,也有“央地协作+做地”改造新模式。
由华润置地操刀的新溪村旧改,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改造范围约44.16万㎡,共分为七个地块,规划有幼儿园、小学、文物古迹用地等,其中居住用地4.98公顷,容积率4.93,计容建筑面积约24.55万㎡。
就在一个月前,官方宣布新溪村旧改成功实现签约100%清零,提前完成第二轮区“百日攻坚”既定签约目标。
不仅如此,在五月末,项目首期复建房及复建集体物业圆满封顶,安置节奏显著提速。
广州首个 “央地协作+做地”的旧改新模式,是由今年五月中交城投与科学城集团联合举行的黄埔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仪式上提出的,会上还签订了216亿元投资协议,用于南岗北、夏园、金坑银岭及邓屋片区四大巨无霸片区旧改。
六月末,金坑村银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复建区实现全面动工,将与邓屋片区形成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在“央地协作+做地”的旧改新模式推动下,一方面增强了项目改造的确定性,避免了项目烂尾的可能;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央地协作的“做地模式”简化旧改流程,提升了改造效率,村民从“高补偿博弈”转向“务实安置”。
在多方合力的共同推动下,在过去的二季度,据克而瑞不完全统计,全市纳入2035广州城市更新规划混改/全改项目共278个,其中112个确认主体,52个未确认主体,114个目前计划或已确认为收储/做地;黄埔区66个项目中确认主体(合作改造)共39个,居十一区之首。
注:以上部分数据出自《克而瑞广佛区域二季度广州旧村改造季度监测报告》获取详情请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此外,克而瑞监测到,上半年旧改推进提速,最终全市14个转为城中村改造(收储做地)模式,其中黄埔区新增10个。
另一方面,据克而瑞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132个已确认主体项目中,二季度黄埔区有20个项目主体均发生不同情况的变更。
02
因地制宜
为广州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黄埔通过不断地“摸着石头过河”,首创性的提出多个旧改模式,推动了旧改进度的加快。
在南沙,今年以来,南沙开建集团探索出符合南沙实际旧改的“认购+统租”模式。
据介绍,该模式的主要操作方式简单概括为:村民在科苑壹号完成选房后,可将房子委托于南沙开建集团,并签订相关的租赁合同,实现签约即收租,放租期间的全程由南沙开建运营管理。
这一模式不仅推动了村民安置进程的加快,还能给村民带来额外收益,同时也让存量房得到了有效去化,实现“一改多得”的共赢局面。
扩大范围看二季度南沙旧改进度,据克而瑞不完全统计,在全市纳入2035年广州城市更新规划旧改项目中,南沙有12个旧改项目确认主体,其中二季度新增1个做地/收储项目,累计共有7个, 该项目在二季度已公示基础数据调查及结果。
整体来看,广州旧改从传统的单一拆迁模式向多元化改造模式转型,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改造方式上,更体现在发展理念的革新。
不仅为广州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例。
探索出多种更新模式,适应不同类型地区的更新需求,这种可持续的更新模式,确保了旧改成果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推动广州城市更新迈向新的高度。
来源:克而瑞广佛区域返回搜狐焦点首页,查看更多